日本小站采访

Q4:在宣发素材方面,一反用墨水(动态)表现武术,而是用玉的材质来表现武术,其中的设计思路是什么?

A:无论是水墨还是玉,在我们的创意流程里,都属于表层的视觉表现方式,在我们准备宣发创意的时候,最优先考虑的还是 “(裴擒虎)梦遇李小龙”这个核心主题,然后再去找合适的表现方式。在这个主题框架下,主角无疑是确定的,即功夫巨星李小龙和王者世界里的长安拳王裴擒虎。我们围绕二者设置了一条完整的故事线,裴擒虎与李小龙在梦中相遇,得到武道启示,进而弘扬武道,用来匹配我们在品牌营销中的各个环节。

所以在视觉上,我们的目标很清晰,把“梦遇”这个将两者联系起来的关键概念呈现出来即可。进一步拆分,也就是一个关于 “梦”的超现实场景,还有一个关于二者如何相“遇”的互动形式。

我们没有贸然给这两位武术家设定一种类似师徒的明确关系,而是让他们保持各自的本来设定。在我们的想象中,他们之间的联系源自彼此对武术同样的热爱,志趣相投,惺惺相惜,所以他们的互动形式只要围绕武术去展开就行。但最好不要让他们打起来,那样虽然很容易展示招式,截拳道,李三脚,飞踢,这些招式都很帅,但气氛会过于紧张,一旦掌握不好分寸,甚至有可能会造成敌对的场面,这当然不利于传递我们的合作关系,也可能会对李小龙产生冒犯感,这都让我们有所顾忌。所以矛盾就是,这既要是武术家之间特有的互动形式,但双方又不能有太强的冲突感,在经过资料搜集与多次讨论之后,我们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切入点:黐手。

叶问与李小龙
电影《龙争虎斗》中的比武起手式

黐手是咏春拳的常规练习方式,与师从叶问的李小龙渊源匪浅,同时在李小龙电影中也是比武的常见起手式,它是一个典型的武术动作,但也是一种仪式感很强的武道礼节,既可以切磋练习,也可能发生真正的比武较量,它可能性很多,但冒犯感却不强。

在确定黐手以后,我们接着去考虑如何营造 “梦”的意境。除了既定的超现实感受以外,我们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:黐手虽然是典型的武术动作,但感受是偏静态的,对应两位主角的武术家身份,力量会有所欠缺,所以我们也希望针对这一点,利用李小龙的龙与裴擒虎的虎来建构一个具备足够张力的场景。

也许我们现在可以回头去讨论一下Q4问题本身了,我们理解之所以会特意提到水墨,因为这是一个特别中国的主题。武术,或者说功夫,通过功夫电影和武侠电影的风靡,是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一个特别强力的部分,而功夫电影最光芒万丈的代表人物,则正是我们的主角之一李小龙。水墨与功夫作为典型的中国元素,契合度很高,酣畅淋漓的墨迹,强烈的黑白对比,确实非常适合表现武术的速度与力量。

但正如之前的抉择一样,我们没有因为双方的武术家身份,就去选择那些大开大阖的武术动作,而是选择了内敛、克制但仪式感非常强的黐手。水墨就像大开大阖的动作一样,凌厉快意,但表现维度相对单一,同时其运用也比较泛滥,很难树立风格的差异性。我们更愿意围绕“梦遇”这个概念,营造一个有微妙反差和多重对比的独特梦境。

我们最终选择了雕塑这样一种形式,雕塑是静止的,但龙与虎的神态与动作都是凶猛的瞬间,形成动与静的反差。雕塑也是不朽的,我们总是用雕像来纪念那些历史上的传奇人物,这与李小龙的身份匹配。

我们有意识地控制两位主角的大小,与龙虎雕像的比例,场景的深度,制造出动态与静态、巨大与渺小的微妙反差,加上云雾带来的流动变幻感,形成一种广袤空茫的超现实感。同时为了梦境的纯净感,我们选择了反差比较低但细节丰富的材质,当然考虑到武术、李小龙的中国文化属性,最终选用了玉,而非大理石或者别的材质。 总体来说,我们始终围绕着“梦遇李小龙”这个主题去打磨我们的设计,一步一步,到最后的成品,这个结果是比较符合预期的。